“建德工業一直在不斷摸索、不斷改進、不斷突破,涌現出了一批綠色轉型的標桿。我們有‘不讓一滴污水下江’的化工行業標桿——新安集團。作為建德第一家上市公司,一直奉行‘綠色化學創造美好生活’的發展使命,堅持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首創氯元素、磷元素、硅元素循環利用先進技術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行業內循環經濟模式的示范。”建德市委常委周密在首屆“科創中國?智匯新安”活動分享時如此說道。
5月24日,美麗新安江畔的新安大廈星光熠熠,馮長根、李小年、姚獻平等20余位院士專家齊聚“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共同探討建德工業經濟的綠色轉型實踐。浙江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武傳宇,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鄭浩峻等國家部委和省市相關領導圍繞“聚力雙碳總目標 推動共富新增長”主題,對“宜居建德”為代表的縣域經濟如何低碳轉型提出專業指導意見。
新安集團總裁吳嚴明受邀參加
活動中,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技術經濟學會、中國標準化協會、中國節能協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聯合授予建德市全國首個“雙碳工業科技基地”,求是《小康》雜志社副社長賴惠能和建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新鋒共同為基地揭牌,西湖大學工學院常務副院長李凌與建德市委常委周密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能源學院院長高翔等多名院士受聘“新安智庫”。據悉,本次活動意在共同探討“雙碳”目標下的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發展戰略,著力形成“低碳先鋒企業帶動全市企業發展”的良好格局,推動落實“雙碳”的“時間表”“路線圖”。
新安集團作為本次活動的協辦方和承辦地,深植綠色發展基因,發展57年來,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在綠色低碳發展上先行敢試、爭當先鋒,持續深化氯-磷-硅三元素的循環經濟體系,生動踐行“兩山理論”,充分發揮了地方工業經濟綠色轉型的示范引領作用。
突破行業“卡脖子”技術
我國已是全球草甘膦和有機硅生產大國,但同時帶來大量廢水、廢酸和副產物的資源化利用難題,也是藍天碧水保衛戰的關鍵因素之一。新安集團2002年構建氯元素循環經濟模式后,積極開拓創新,歷經十六年持續攻關,開發了氯硅磷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突破了兩大產業生產過程副產物多、元素利用率低、產廢量大且難于處置的瓶頸,氯磷硅三大元素利用率均超90%,形成了國際首創的氯、磷、硅三元素循環的新模式。其中,針對高濃度含鹽有機磷廢水處理世界難題,國際首創了連續催化氧化-定向轉化-逆向合成磷回收技術,將含磷廢液轉化為磷酸鹽產品,磷元素綜合利用率提高28%以上;針對有機硅單體生產過程的副產廢鹽酸高品質利用難題,開發氯化氫回收與多級凈化技術及裝備,回用于原料氯甲烷的合成,氯元素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20%以上;針對有機硅生產過程的副產物及廢棄物資源化,開發各種副產物的資源化集成技術,硅元素綜合利用率提高11%以上。項目推廣實施后,行業整體每年可節約礦產資源近百萬噸,減少高磷高鹽廢水、廢酸近千萬噸,氯磷硅循環高效利用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和社會效益,該項技術榮獲了2018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抓住節能減排“牛鼻子”
新安集團秉持“綠色生產”目標,每年投入近3億元,持續深化清潔技術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應用,攻關廢水減量技術研究、廢氣治理技術研究和副產的資源化利用研究,并通過清潔能源開發與綠色工藝探索,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推進綠色生態建設。2018年新安集團借助白南山園區搬遷契機,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和設備,草甘膦原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相比原白南山下降35%,年節約標煤一萬噸以上。通過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加快節能低碳改造,開展節能精準管控,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綠色園區建設,形成減污降碳協同效應,2021年集團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為0.249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36.6%。2022年1-4月萬元增加值能耗0.287噸標準煤/萬元,相比2018年的0.625噸標準煤/萬元下降了54%。近五年來,在集團主要裝置產能提升32.19萬噸產品的前提下,產品綜合能耗累計減少33.5萬噸CO2排放量,VOCs100%達標排放,廢水減量179.88萬噸,污泥減排10523噸,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貢獻了新安力量,先后榮獲了“中國石化行業綠色企業和綠色產品”“浙江省節水標桿單位”“杭州市綠色低碳工廠”等多項環保榮譽。
積極探索“雙碳”新路徑
新安集團深刻認識并積極響應國家關于“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轉型部署,把握“雙碳”重大歷史機遇,第一時間成立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并于2021年12月牽手浙江大學能源評估中心啟動新安雙碳路徑和行動方案項目,開展雙碳政策、趨勢、標桿研究,在摸清碳排放家底的基礎上,明確了達峰目標、路線圖和減碳、降碳措施,強化達峰目標責任落實,錨定集團制定的2025年階段性碳目標,將碳減排納入經營發展全過程,科學合理布局生產。2022年4月,第一批7項節能重點項目再次落地實施,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體系和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利用體系,全面推動集團產品結構、能源結構、工藝過程的低碳轉型。同時,把握“雙碳”目標下的能源革命重大機遇,緊抓科技主軸和資本引擎,延伸拓展“磷基材料、硅基材料”兩大產業基礎與優勢,基于自主研發和外部合作,快速切入“新能源材料”領域,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要應用場景的整體解決方案生態圈,從“雙輪驅動”邁向“三足鼎立”新發展格局。